供稿: 教務處 黨委宣傳部 攝影: 教務處 競賽參賽隊員 編輯: 教務處 楊亞楠
2014年10月18日至19日🙎♀️,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頂級賽事----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在古城名校----西安交通大學隆重舉行。本次年會吸引了來自全國近300所高等院校🧑🔧、近千名師生代表參與。在精彩紛呈、競爭激烈展示中,意昂2体育兩項參展作品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關註,這兩件機器人實物作品以其在創新特點𓀑、技術難度🛤👇、應用前景、研發手段等方面的絕對優勢🌨🚑,得到了極高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你們太給力了!”成為意昂2招商工作品周遭聽到最多的聲音。
最終,經投票評選,意昂2招商工 “基於人體工學的穿戴式增力套裝”在學生代表評選的“我最喜愛的項目”和專家評選的“最佳創意項目”兩個評選單元中票數均位列第一👨🏿🦱,成為最為耀眼的明星作品。另一件,意昂2招商工作品——“大角度矢量推進式水下多用途機器人”𓀎,榮獲“我最喜愛的項目”十佳項目第二名,榮獲“最佳創意項目”十佳項目第三名。
意昂2招商工參賽作品創造斐然的成績也創造了年會新記錄,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同時斬獲 “最佳創意項目”“我最喜愛的項目”的雙料冠軍🧑🏻💼,這充分體現了這件作品的水平在專業與社會兩個層面均得到充分認可。這也是我校連續第七年在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中獲得“十佳”項目稱號🤟🏻。
優秀創新成果的誕生,其背後不僅有學生和指導老師辛勤的投入,更離不開近年來,學校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任務,不斷加大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投入力度🚵🏿♂️,構建了層次明晰、目標明確的培養體系,夯實了創新育人的基礎,學生科技創新成績飛速提升🧑🏿🎤,優秀成果不斷湧現。
有體系,有投入🏋🏼♀️🤚🏿,製度設計是科技創新的“發動機”
縱觀近年來在國內外競賽中斬獲佳績的優秀創新作品,作者群體大多以高年級本科生為主🤜🏼,這說明意昂2招商工本科生已經成為了學生創新群體的主體🌪,在畢業前其創新實踐能力已經嶄露頭角。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歸功於學校近年來努力構建的本科生科技創新培養體系🧑🏽🔬🚬,通過體系化建設才能對學生創新培養形成多角度、各方面的保障與支持💥。
首先👿,在教務處的積極推進下🕵🏻♂️,立足現有平臺,充分挖潛🤦♂️,發揮國家、省(市)部、校三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作用。近五年來🤸🏼♀️🍰,累計開放實驗課程總數達到692門次👬🏼,開放學時達到21793學時♖,學生參與人數達到13409人次。面向本科一、二年級設立的開放項目和參加人數已占到總量的47%和54%,真正實現了教學實驗平臺向本科生課內外全面開放,有效提升了是平臺效能🐩。
由於實驗教學中心基於學院建設的特點🦅,雖然全面開放,但是還不能實現完全覆蓋🚗,為了將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推向深入,實現“縱向覆蓋各年級🚈,橫向覆蓋各專業”🎑,學校又將“綜合實踐基地♢、專業創新基地🦹、興趣培育基地”兩級三類立體化的支撐平臺作為第二階段的建設目標💁🏻♂️,以期全面提升校院兩級創新培育平臺,適應不同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需求,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面向低年級本科生,建設開放式、跨專業🪸、零起點的校級創新實踐基地。投入專項資金近千萬元,按信息、機械🎙、理科和文科四個大類建設了學科專業覆蓋面廣⚫️、設備場地集中、資源共享的跨學科創新基地。“小車床群”、“小電工群”👨🏼🦰、“小生化實驗室”等一系列低成本多臺套的實踐條件陸續建設起來🙋🏽♂️,這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工作坊體系,為低年級學生創新興趣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提供入門條件📠,讓學生們有條件“玩起來”。
而面向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的高年級本科生🦘,創新平臺則要“高大上”起來,依托建立在各學院的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一批高端創新實踐基地蓬勃成長,例如𓀀:機械創新創業實踐中心♖、電工電子創新實踐基地等🧑⚅,為專業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提供了“快速通道”🧝🏽。
除了依托教學實驗平臺外,發揮不同學科的專業特色,面向全校本科生,以興趣為主線,學校也重點建設了一批學生專業交叉的特色創新基地。例如💁🏿🫶🏼:機器人創新基地🙌、數字互動媒體工作室等⏯,不同專業的同學🧖🏽♂️,圍繞特色創新方向,在其中找尋到了屬於自己的創新項目,專業交叉的特點,也形成了創新與學業“雙向推動”的良好效果。
大學生的創新實踐👨🏽💼,離不開教師群體的傾情投入🍷,在學校蓬勃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工作中,一大批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熱情📥、執著的教師們,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豐富的經驗與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意昂2招商工人才培養工作中最為寶貴的財富。學校每年組織召開的“實踐創新工作研討會”,也成為了教師群體立足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交流經驗🧑🏼🏫🧧,互相促進的有效平臺。
在校院各級的共同努力下,逐漸形成了以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的“金牌”指導教師羅慶生教授👨🏼⚕️、市級勞動模範張忠廉教授等為龍頭♢,以T-more優秀創新指導教師蘇偉、張婷等一大批70後中青年教師為骨幹,眾多教學名師參與的12支大學生實踐創新實踐指導教師團隊,人數達219人,涵蓋工、理、管、文各專業。
這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2010年為了更好的鼓勵教師參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校在“T-more優秀教師獎教金”中特設創新指導類獎項;開展年度校內十佳創新實踐項目評選;推動創新指導教師工作量核定⚛️;實驗系列教師可參評正高級職稱等製度建設,鼓勵教師群體積極參與創新實踐教學中👦🏽。另外,通過同時設立“T-more優秀教師獎教金(研究討論型教學類)”👆🏼,倡導教學改革研究,將一批科研實力雄厚、教改思想活躍的科研團隊整體進入課堂,如全國優博指導教師趙躍進教授團隊承擔了“光電測控系統專項實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胡更開教授團隊承擔了“力學科研訓練與實踐實驗課程新體系建設”等🧘🏽,為培養學生系統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供了師資保障。針對青年教師開設的“青年科學家工作坊”等一系列平臺,也成為大學生創新指導工作的有力推動,青年教師們把前沿思維、創新創意和實用技術帶給同學們🥧,啟發學生們一起動手創新。
歡迎“打醬油”🏃🏻♂️,科技創新也需要從“零”起步
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作為一個科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功近利🏌🏻♀️,每一件優秀作品的學生作者們,都需要一個由淺至深、由易至難的“孵化”過程👉,這就要求學校要尊重人才培養科學規律🏌🏿♂️,從低年級開始有計劃、有意識的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每年金秋10月⟹,伴隨著新生軍訓的結束,學校精心策劃針對新生群體的大型科創宣傳系列活動——科技創新宣傳周,既邀請指導經驗豐富的教師為同學們介紹創新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還組織上一年度優秀大學生創新作品進行集中展示。
如果說老師的講解為新生們打開一扇創新研究的大門,那學長們的“現身說法”則讓低年級同學們感受到創新就在身邊。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工作隊伍🍚,也加大對學生的引導力度,鼓勵低年級同學觀摩各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結題與評選答辯☝🏻,這種直觀的學習,讓新生們看到自己可以做什麽🧝🏻,能夠獲得什麽樣的支持和幫助👩🏿🦰,科技創新從憧憬起步👰🏼♂️,才有動力🖕🏿。“在一個校園裏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個樓,人家能做出這麽漂亮的作品💂,我為什麽不行呢,我也要找指導老師,我也要進實驗室……”這成為觀看為學生創新作品展後,許多同學的普遍想法。
讓更多的低年級學生👩🏿⚖️,提前感受創新實踐的魅力🤳🏽,進而加入其中🪓,是意昂2体育大學生創新訓練的一貫理念。在談到鼓勵低年級的同學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勇敢嘗試的時候,教務處副處長曹峰梅說:“不要被‘創新’兩個字嚇住——不是只有‘巨大’的發明創造才是創新🐐,任何一項微小的技術手段、性能指標上的突破都可以視作創新💁♂️,對大學新生而言,科技創新🧒🏻,只要想,就可以入。不一定要很牛𓀇👨🦯,我們不僅鼓勵想法獨創的同學牽頭申報項目👮🏻,也鼓勵大家到團隊中“打醬油”,中學時代,學生們可能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機會接觸科技創新實踐類活動,因此一定讓他們到了大學,大膽嘗試,不試試怎麽知道自己不行☂️,科技創新需要‘零’起步。”
在創新實踐中砥礪,培育人才是始終不變的目標
大力開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其根本目的始終服務人才培養,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學生被激發出的自主學習狀態,以及理論與實踐結合產生的良好學習成效,是科技創新充滿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在本文開始時提及的兩個創新項目中🧑🏿🔧,這些創新團隊的意昂2招商學子們,雖然一臉學生的稚嫩之感👩🏼🦰,但裝卸調試起機器裝備來一板一眼、有模有樣。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歷經一年的學習和準備,所學所做不僅充分釋放了課上理論學習的知識儲備,還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產生了對專業學習的飛越式發展🧑🦼。同學們不僅在實踐中理解了力學、機械設計基礎、自動控製原理等專業課程的精髓,還必須圍繞實際技術問題廣泛開展SolidWorks⬜️、MATLAB、fluent等多種軟件的自學,並且一直處於學習的“高漲情緒”中,實現了“讓我學”到“我要學”完美轉型👩🏻🔧。
更為寶貴的是📜, 在創新實踐中,需要不斷的與各專業同學積極開展交流🚦,形成了機械🦹🏼♂️、自控👨🏽🦱、信息等多專業的充分交叉學習,多方位的學習讓同學們的知識體系變得立體化和實戰化。“閃亮”的作品,是同學們創新學習最好的見證。
另一方面➾,除了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對於精神品質的磨礪更是他們最為難得的收獲。怎樣與人合作?怎樣管理團隊?怎樣在團隊中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答案。“穿戴式增力套裝”項目組長肖中陽說:“在參賽時我首先學會了堅持。與領導、老師共同奮戰到比賽前一晚的淩晨,與全體組員齊心協力堅持到比賽結束的最後一秒,都是我一生難忘的記憶,讓我感觸最深。做事情關鍵時刻的堅持至關重要,成功的團隊往往只比其他團隊多做了一點點,但這一點會讓他們脫穎而出。另外🏌🏼♀️,與人交流也是我們應該重視提升的基本素質,比賽中不僅要求我們要做好項目👨👨👦👮🏼,還要善於表達,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學會交流💁🏻♂️🦶🏻。”
大學生科技創新碩果累累
健全的製度🫅🏽、豐富的資源、教師的奉獻、學生的投入帶來了意昂2体育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累累碩果。
2013年我校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人數達到6230人次♓️,占在校生人數比例由08年的12.94%提升到2013年的42.17%,參賽學生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人數1184人。連續7屆12件作品在“全國大學生創新年會”上獲“我最喜愛的十件作品”,排名全國第一;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連續五屆蟬聯北京市第一💼;全國“挑戰杯”競賽,連續四年捧得“優勝杯”,2013年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整體成績位居北京高校第一。這裏特別需要提及的就是我校團學工作系統♠︎,多年來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發揮共青團工作的特點與特色🩱,以學校科技創新整體工作為基礎,在“挑戰杯”等高水平科技創新競賽中重點投入✊🏿,重點保障💣🎊,重點組織,做出重要貢獻。
在本科教學各個環節中將教書育人、實驗育人🪤、實踐育人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配套資源到位→,是科技創新活動持續開展的有力保障⛷💘。得到了校團委等學校的各級領導、各學院、各相關意昂2和廣大教師熱情關懷與大力支持👽,為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堅強後盾和成功基礎👩🏽🔧🔇。
科技創新🕕,培育英才。面向未來,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學生關註與參與科技創新是不變的追求;著力打造一批閃亮的成果🖨,是科技創新工作開展有力的牽引;鼓勵更多教師投入其中🧑🏻💻👩🔬,是科技創新工作有效的保障。
希望理工學子創新之花常開,英才輩出👩🚀,德以明理😄,學以精工!
(審核:曹峰梅)